清朝地圖可縮放版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中國在清朝年間可謂是世界上一流的強國之一,并且國土面積之大無人能敵,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清朝時期的地圖原版,大家感興趣的話就進來看看吧!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 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漢滿蒙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入關后20年時間里,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完成全國統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于漢唐。鴉片戰爭后多遭列強入侵,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開基立業
傳說滿洲起源于長白山之東北的布庫里山下。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1442年,明廷增設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南移后,建州女真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明軍襲擊古勒寨阿臺駐地時,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皆遭誤殺。努爾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遺甲起兵,相繼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野人女真,統一女真各部。還筑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沈陽.遼陽,幾年間席卷遼東七十余城。1622年,奪取遼西重鎮廣寧。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后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
建立大清
努爾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并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對內,皇太極停筑城,禁擾民,各耕其田,釋放莊丁為民。大大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對外,皇太極看準了林丹汗是他統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礙,因此,一方面努力爭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面積極準備大舉進攻。皇太極又興兵攻朝鮮。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占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
統一全國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大順軍,進占北京。十月,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后來清廷下令停止弊政,并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后,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后,云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于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云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云南,1662年,永歷帝被殺,南明徹底滅亡。
全盛極隆
1735年八月,雍正帝病死,第四子弘歷繼位,即乾隆帝。乾隆帝執政期間,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是在他統治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鞏固中國西北邊防.開發邊陲作出了貢獻。
嘉道中衰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并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于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于1770年代舉兵,后來又于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后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于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
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改良中興
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病逝,六歲的幼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咸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后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后獲得實權。被稱為洋務派的奕?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并且鑒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隨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系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先后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建立翻譯機構同文館.新式教育(新學),培訓技術人才并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等先進工業國家,其中較為出色的有唐紹儀.詹天佑等人才。此外,還開設礦業.建立輪船招商局.江南制造總局與漢陽兵工廠等等制造工廠與兵工廠。同時也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等海軍。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社會出現較安定的局面。其間太平天國于1864年滅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八旗兵)中捻軍埋伏后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捻,捻亂到1868年結束。1862年到1878年間,左宗棠先后平定陜甘回變,平定新疆回亂,并收回伊犁。
帝國飄搖
清政府于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失去藩屬國朝鮮。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
面對民族危機,1898年,光緒帝與梁啟超.康有為等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發動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但因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遭到軟禁,變法因此失敗。變法前后只持續了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896年,清廷為聯俄制日,簽訂《中俄密約》。列強在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后,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此時在華北冀魯地區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欲借此排外,暗中默許義和團,向十一國宣戰。為保華中華南,東南各行省總督巡撫,不服從清廷對外宣戰的敕命,發起東南自保,義和團事件引發西方列強的報復。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北京被聯軍占領,劫殺擄掠。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逃往西安,慈禧認為此禍乃義和團引起,遂頒布剿滅義和團的命令。最終義和團運動在清軍與八國聯軍的聯合剿殺下失敗。1901年,清朝同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1904年,日俄兩國在東北的利益沖突爆發日俄戰爭,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領土范圍
1760年,平定準噶爾的清朝疆域達到極盛,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莫臥兒帝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緬甸北部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臺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
貨幣
清朝貨幣大體上采銀兩與銅錢并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鴉片戰爭前后,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后的事。鴉片戰爭前,由于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由于白銀是百姓納稅的固定貨幣,這帶動了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使得曾經于1651年順治帝發行紙幣,到1843年咸豐帝又發行大清寶鈔與戶部官票等紙幣,以穩定清朝經濟。
鐵路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巨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了坡度,降低了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京張鐵路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力量修成的。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