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內(nèi)地震帶分布圖主要是根據(jù)我國易發(fā)地震城市和區(qū)域所繪制的詳細分布圖,高清大圖,將會讓你很清晰的了解到每個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容易發(fā)生地震的指數(shù)。
李四光說的中國四大地震帶: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qū);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中國地震帶可劃分為:一、東南沿海及臺灣地震帶;二、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兩側與太行山東麓、山西中部盆地和渭河盆地地震帶;三、賀蘭山、六盤山,向南橫越秦嶺,至滇東地區(qū)地震帶;四、喜馬拉雅—滇西地區(qū),是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經(jīng)過中國的部分;五、從西昆侖至祁連山和河西走廊地震帶;六、新疆帕米爾至天山南北地震帶。
中國四大地震帶區(qū)域分別是:青藏高原地震區(qū)、華北地震區(qū)、東南沿海地震帶和南北地震帶。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qū)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qū)是: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qū),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qū),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qū),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中國的臺灣省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qū)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其他省區(qū)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的重要依據(jù)。
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在中國發(fā)生的地震又多又強,其絕大多數(shù)又是發(fā)生在大陸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內(nèi)。因此,中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qū)域:臺灣省、西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東南沿海地區(qū)和23條地震帶上。
1、華北地震區(qū)
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qū)。在五個地震區(qū)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區(qū)&,位居全國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這個地區(qū)內(nèi),所以格外引人關注。
華北地震區(qū)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
(2)華北平原地震帶。
(3)汾渭地震帶。
(4)銀川-河套地震帶
2、青藏高原地震區(qū)
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區(qū),以及原蘇聯(lián)、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老撾等國的部分地區(qū)。
本地震區(qū)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qū),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fā)生的地區(qū)。
3、四川龍門山地震帶
2008年5月12日,由于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qū)突然釋放,發(fā)生里氏8.0級地震(汶川大地震)。
這次地震共造成超過87150人死亡和失蹤(其中遇難人數(shù)69227人,失蹤17923人)。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jīng)103.0)發(fā)生7.0級地震(雅安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網(wǎng)友評論
支持 (0 )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