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為大家非常詳細的介紹了近年我國居民的飲食變化,分析清楚齊全,列舉多種例子,通過對比,讓大家能夠更好的掌握我們人體所需的營養知識!
1.《報告》分析了我國居民膳食與營養健康現況及問題,膳食不平衡的問題仍突出 高油高鹽攝入普遍存在
《報告》指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的營養保障和供給能力顯著增強,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人均期望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3歲,居民營養不足與體格發育問題持續改善,主要表現在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營養素攝入充足,優質蛋白攝入不斷增加,居民平均身高持續增長,農村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顯著降低,這些都是食物供應充足、膳食質量提高的主要貢獻。
2.《報告》匯集分析了膳食與健康研究的新證據,長期平衡膳食模式對相關慢性病有利
在《食物與健康—科學證據共識(2016)》的基礎上,工作組進行了近5年證據更新,收集了30余種不同食物(及加工食品)與健康、膳食模式與健康、身體活動與健康等國內外科學研究文獻,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及GRADE評價體系,進行證據評價,提出了我國食物與健康證據評價方法和結論推薦意見,并組織了幾十位營養學、醫學、流行病學等學科的專家進行了分析討論,綜合評價了200余條食物與健康的科學建議、膳食模式與健康的科學推薦以及身體活動與健康的科學指導。
3.《報告》中還特別強調了膳食模式的重要性。
近年來,膳食與健康的關系已從單一營養素或單一食物轉向膳食模式與整體健康狀況或疾病風險關聯的研究。平衡膳食模式是根據營養科學原理和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而設計的。長期遵循平衡膳食模式,是健康長壽和預防膳食相關慢性病的重要基石,并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中國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對健康結局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以多蔬菜水果、多魚蝦水產品、經常吃奶類和大豆制品、適量的谷類和肉禽類、烹調清淡少鹽為主要特點的江南地區模式,代表了東方健康膳食模式。 具有這些膳食特點的地區,人群發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和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均較低。
4.《報告》提出合理膳食行動的政策建議,肥胖已成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首要危險因素
一是以循證為依據,更新膳食指導性文件。在充分考慮我國不斷變化的營養與健康狀況和突出營養問題的基礎上,以循證營養學為手段,以科學證據為指引,充分考慮公共政策發展趨勢,定期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滿足人民健康發展的需要。二是以問題為導向,基于全方位影響因素干預的理念,以平衡膳食為核心,提出了精準化營養指導措施。三是以慢病預防為目標,全方位引領健康生活方式。特別強調,肥胖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首要危險因素,成為多種慢性病(包括癌癥)的共同病理基礎。四是以營養導向為指征,構建新型食物生產加工消費模式。將營養與健康理念貫穿于食物生產、加工、烹調、選購、進餐的各個環節和體系中,營造健康的食物消費環境。五是以營養人才隊伍建設為舉措,宣傳和踐行健康中國。各級政府應把加強營養職業人才(注冊營養師、公共營養師、營養指導員等)培養和隊伍建設,全民營養周、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等宣教活動,作為落實合理膳食行動、實現健康中國行動目標的重要措施。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每日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2g。
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應占1/2。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g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
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每周吃魚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類280-3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g。優先選擇魚和禽。
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珍惜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和適宜的烹調方式。食物制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
1.研究和梳理最新食物與健康的科學研究證據。經過文獻查詢和meta分析,梳理和確定食物、膳食與健康的證據關系。
2.調查了解2016指南的專家意見和消費者建議,為修訂提供參考。
3.分析我國膳食消費和國民健康狀況,定位國家優先考慮的膳食相關公共營養和健康問題。總結完成2021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4.強調飲食文化對合理膳食的支撐作用,對餐桌文明如分餐、不浪費等良好習慣提供環境支持,優化膳食指南。
5.研究和明晰食物/營養素和公共健康的重要性,對鹽、糖、膽固醇等做出明確和調整。修訂完成2021指南的正本和科普版。
6.設計和做好圖形化、可視化,為核心建議的傳播做好準備。
網友評論
支持 (1 ) 回復
支持 (0 ) 回復
支持 (0 ) 回復
支持 (0 )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