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集縣地圖高清全圖是這個懷集地區的完整高清晰可放大圖片,懷集縣是廣東省西北部的縣級文明城市,擁有豐富的地方特產,包括崗坪切粉、甘灑麻竹筍、汶朗蜜柚、懷集茶稈竹、詩洞腐竹等,是人文文化非常優秀的地方。
懷集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綏江上游。處于粵西隆起帶,西部為盆地區,中、南部為低丘和高丘區,東部、北部、西北部山地區等三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21.1℃。總面積3554.07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03月,下轄2街道16鎮1民族鄉。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懷集縣常住人口為805177人。2020年,懷集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91億元,同比增長2.8%;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6.6%、14.3%、7.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
懷集縣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劃南海郡四會縣銀屯鄉設立。宋朝形成今懷集縣的基本境域。元朝改隸湖廣中書行省賀州。明朝改隸廣西梧州府。1952年3月劃歸廣東省,1988年屬肇慶市管轄。
懷集縣特產有崗坪切粉、新崗紅茶、甘灑麻竹筍、懷集茶稈竹、汶朗蜜柚、譚脈西瓜、橋頭石山羊等,旅游資源有巖溶地貌天然風景名勝、上愛嶺禪宗文化遺跡、大稠頂山原始自然生態森林、厘江竹韻、文昌閣、熱水坑和岳山溫泉。
截至2020年,懷集縣的行政區劃分設2街道16鎮1民族鄉,全縣共有326個村(居)委員會。此中,縣人按習慣分其為上坊(梁村鎮、大崗鎮、崗坪鎮、冷坑鎮、馬寧鎮、藍鐘鎮6個鎮)、下坊(懷城街道、幸福街道、坳仔鎮、汶朗鎮、甘灑鎮、鳳崗鎮、洽水鎮、中洲鎮、連麥鎮、下帥壯族瑤族鄉2個街道7個鎮1個民族鄉)和永詩橋(永固鎮、詩洞鎮、橋頭鎮3個鎮)三大區塊。
懷集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綏江上游;東接陽山縣、廣寧縣,南連德慶縣,西界封開縣和廣西賀州市,北鄰連山縣、連南縣,地處北緯23°28′07″~24°23′30″、東經110°52′09″~112°30′49″之間,是廣東省西北隅通桂達湘的要道,也是國內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粵而達港澳沿海的門戶,是“泛珠三角”的咽喉,居“泛珠三角”核心區(粵桂湘+港澳)的中心。全縣總面積3554.07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懷集縣較有名的文人作品包括:明朝梁允玳的《花石洞志》,梁方圖的《五經要旨》《家禮四訓約要》,清朝梁昆的《真愚草》,高仁山的《麟岡詩草》《燕巖記》,成子剛的《確園集》,郭清的《怡園詩草》。20世紀20年代,梁一柱等革命知識分子在省內外的報紙雜志先后發表了許多進步文章。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創辦《懷集日報》。抗日戰爭時期,以學校師生為骨干的抗日文化團體空前活躍,他們運用話劇、漫畫、詩歌進行宣傳,推動抗日救亡工作。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全縣共征集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852條,重點立項普查44項。其中“貴兒戲”“龍魚舞”“春牛舞”列入省非遺名錄,“鳳舞”“壯獅舞”“徒手攀巖”列入市非遺名錄。“壯獅舞”入選《中國民間文化之鄉全集》,“貴兒戲”入編《廣東省珍貴戲曲大典》。縣博物館收藏有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的敕命一軸
網友評論